穿著 TOMS 的精神,走自己的路

如果你沒有聽過 TOMS,請先參考賴英照寫的《年輕人賣鞋》, 如果你想更了解 TOMS,請先行往下閱讀,然後再延伸閱讀這本去年六月時我給員工的選書《穿一雙鞋,改變世界》。

在台下聽著 TOMS 的創辦人布雷克.麥考斯基(Blake Mycoskie)述說這九年的親身故事,心中有許多共鳴和感動,記憶猶新的是:善有善報。當我們的出發點是善的,會吸引越來越多和我們有一樣想法的人,最後,這些人會幫著我們,一起完成我們心中的那個夢想。 一個小時的演講中,Blake 說著有關自己和 TOMS「One for One」的品牌故事,從阿根廷沒有鞋穿的孩子做為啟發、他可以為這些沒鞋子穿的孩子做些什麼事、除了這些,還可以做什麼,最後又回到初衷;大致可以分為永續、執行、複製、根源這四個層面去探討。

一、永續:「Tomorrow’s Shoes(明日鞋)」

2006年,Blake 在阿根廷隨一美國志工推廣捐贈鞋子的活動,燃起想為這些孩子做點事的念頭:成立一個專為貧窮兒童供應鞋子的盈利事業。拿定主意後,並和阿根廷馬球教練阿雷猴・尼提(Alejo Nitti)成了創業二人組,概念是「One For One(賣一捐一)」:今天賣一雙鞋,明天就捐一雙鞋。

二、執行:從治標到治本

「One For One(賣一捐一)」的故事迅速蔓延之後,TOMS 聲名大噪,Blake 很快遇上了供不應求的棘手問題,若要說挫折,這應該是他最初創業時遇到最大的困難。因為他也沒有料想到,只是想讓那些孩子有鞋穿的想法,得讓他招募員工、返回阿根廷生產更多的鞋子。後來,TOMS 也下鞋子訂單給需要幫助國家的當地工廠,讓孩童有鞋穿、讓人民有工作,治標又治本,成功將「盈利事業」與「社會使命」綁在一起。

三、複製:於是穿上了TOMS以後

於是有了 TOMS 以後,Blake 將「One For One(賣一捐一)」的概念從最早的 TOMS 鞋,複製到眼鏡、咖啡以及剛進行兩個月的 TOMS 包;賣一副眼鏡,TOMS 就用營收資助貧窮國家的眼科醫療。賣一杯咖啡,TOMS 就資助需要幫助的地方一日用水,賣一整包咖啡豆,TOMS 則資助一周用水。賣一個 TOMS 包,TOMS 就提供護士安全接生的工具和訓練。

四、根源:施比受更有福

「你去阿根廷送鞋,才有機會有這些感動,但我們一般人呢?」一位當日也在場的朋友這樣發問。Blake 強調,割捨的越多,生活也將越豐富;他也是一般人,而非有錢人,「現在你看 TOMS 好像很厲害,但我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幫助 250 個小孩」,然而,別人月瞭解我們的為人和我們支持的理念,越容易把我們的故事轉告給他人。

Blake 最後也分享《穿一雙鞋,改變世界》一書中提及的創業以來學到的經驗教訓,那些刺激他由不同觀點審視他的事業和生活的元素:創業第一要件是發掘故事、戒慎恐懼也有好處、擁有龐大資源不如一般人想像得重要、凡事力求簡單,是成功企業的核心目標、贏得信任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、樂善好施是創業者最重要的投資。

 

TOMS
找到凱莉了嗎?凱莉當天拿著 TOMS 的旗幟參加演講,上面還有 Blake 的簽名唷!

 

當日參加演講的來賓很多,我想多數皆是創業者、慈善機構,再來才是腳穿 TOMS 的忠實粉絲,不管大家前來的目的是什麼,其中一定有因為認同「One For One(賣一捐一)」的理念。與會的對談人包括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、CAMGOLDIA 有機棕櫚糖創辦人王銘峰、銀享全球創辦人蔡昕伶,以及「夢想學校」創辦人王文華

這一下午的演講,每一個講者、來賓都扮演著彼此生命中的半日導師。從眾多半日同學(來賓)的問題集中,我發現大家(包括我自己)都帶著相同的理念、傳播著自己正在撰寫的故事,也許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,也正構思著獨一無二的故事,對嗎?當我們的出發點是善的,會吸引越來越多和我們有一樣想法的人,最後,這些人會幫著我們,一起完成我們心中的那個夢想。

一個朋友曾經這樣對我說,想把它分享給你:

「無論你心中有什麼想法,不要只把它寫在筆記本裡,做就對了,做久了就對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