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別的技巧,不怕學不到,只怕熟能生巧

23 歲那年暑假,一家人載著我到桃園機場送機。再過十幾個小時,我就會到舊金山,轉機到聖地牙哥,開始小留學生的生活。那時候年紀很輕,轉身就勇敢的向前走!登機後,飛機起飛,看著窗外的燈火隨著飛機上升的高度而模糊,我一滴眼淚也沒有落下;也許是因為知道會回來、也也許是知道網路已經非常普及,iPhone 在手,Facetime 隨時有,我完全沒有那種離家的感覺;而在機場送機的家人,我想應該是萬般的不捨但又不能不放手的吧!到了美國後的幾個月,尤其是沒有上課時間的獨自旅行期間,我才開始真正認識「離別」。

比起眾多年紀很小就出國的小留學生,我其實非常的平凡。英文沒有那些 ABC 來得溜、既使在台灣時的同學都已經是國際學生,但是某種程度上的思想也都還是很台式,穿著更是他們覺得很假掰的韓風;課堂上我沒有辦法像那些 ABC 或是美國人們般的主動發問、課外活動我也只能跟美國朋友們上健身房、報名飛輪課;那種要去喝得爛醉的我從來沒去過,簡單來說很難融入,但因為研究所課業繁忙,有假我就去旅行,留學的那些日子我倒也過得不錯,很順利的走完留學生涯。

畢業後的那近半年,我先是在美國朋友家住了一個月,一起過了我在美國的第一個聖誕節,後來我一個人到紐約市的青年旅館住了三個月。那些日子,認識很多新朋友、也有很多舊朋友離開。我也是畢業後好幾年才確定:出國留學讓我真正成長的,其實不是拿到碩士學位,而是好好離別。

先說說在美國吧!在紐約市的青年旅館,我遇到幾個不錯的朋友,可是再深的緣分也只有一個晚上那麼長,既使徹夜深聊,隔日他們還是得趕到 JFK 機場飛往另一個州或是自己的國家,既使在臉書上可以聯繫,但是下次見到面可能是好幾年後的事情,或是在同個國家旅遊的時候,在一些陌生的城市再匆匆見上一面。那一個月,我真的每天都在離別,好喜歡這個朋友,但是為什麼你就要離開我了?那個時候雖然很多台灣朋友羨慕我,住在紐約、不用工作、每天發掘新事物!可是我其實很孤單,為什麼呢?再來我們說說當時台灣的朋友!

離開台灣來美國留學,某種層面上,其實也是斬斷了和台灣朋友的「友誼」。這麼多年過去,雖然我還不是太清楚原因,但後來和幾個留學生朋友證實:真的都是這樣的!剛畢業回國時,大家搶著和你約會、和你見面,只為一句「好久不見」,然後就沒有共同話題了!就在那個時候,我很確定,人真的是向前走的呀!我們只會一直遇到新人、一直和舊人差身而過,這樣反覆演練,直到自己適應、直到自己的身上有了自動保護機制。

無論是過去的留學生或是現在的新移民身份,在美國的這些年,因為離鄉背井,讓我更懂得如何判別誰可以信任、誰是真朋友,如何在交朋友的時候小心再小心。

沒有人教我,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家人病危、或是家裡生意出了點問題,經濟突然無法再支撐我留學學業的時候,我該怎麼辦;也沒有人告訴我,原來離別,是留學生涯中,比獨立跟語言更艱難的一課。

我是幸運的,出國留學或是移民,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。不過這些年來,沒有人教我,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家人病危、或是家裡生意出了點問題,經濟突然無法再支撐我留學學業的時候,我該怎麼辦;也沒有人告訴我,一個人隻身在美國沒有親人和朋友,哪天婚姻不幸福了又要去哪裡。

不管是在自己生命中的哪個階段離開了最親的家人、朋友到另一個國度求學發展,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而踏出這一步的。所以我們的生活千變萬化,這三兩頭就發生的離別,我早已習慣。如何在一次次的再見裡保有真誠,如何珍惜每一次與舊人短暫的相聚、與新人的萍水相逢,才是我們海外遊子最難也最可貴的人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