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?

跨年夜看了一本書,是蔡康永的《因為這是你的人生》,序的問題「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?」讓我想到了那時還在台灣時師長點醒我的話:「不要讓沒有選擇,成了妳最後的選擇。」

「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?」蔡康永的標準是:看這個人活得有沒有選擇。被問到想吃雞排還是滷肉飯,可以回答不餓,暫時都不想吃;被問到喜歡的伴侶比自己高還是矮時,可以回答高矮不是問題,談得來比較重要。

當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回答,不只是二選一,抑或是可以選擇要或不要,我們的意志得以實現,也可以感受到擁有選擇所帶來的幸福。

然而每個選擇,都會使我們之後的選擇變更多或變更少。人生中,一定要有十年非常非常努力。就像小時候有十年努力念書,才能進好大學或好企業。而這個十年,是連一分鐘都沒有鬆懈的十年;愈年輕的時候開始,花的時間愈短,從二十歲開始可能只要十年,但從四十歲開始,恐怕就要二十年了。

我很慶幸在年輕時來的及做些改變、認真努力的為未來打算,嫁來美國這個選擇,也許是過去十年裡最重大的人生決定,然而時間一晃眼,來到美國的生活也進入了第五年,在美國活得好不好?只能說是還可以,還走在嚮往的路上。願我永遠保有出走的初衷,以及更廣闊的視野。

努力賺錢的人,未必有什麼高尚的目標,大家無非只是想給自己多一些選擇而已:選擇住的地方,選擇吃的東西,選擇生活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