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移民美國的這幾年,我在生活上非常地適應,但在學習上還在找方法、找一個最適合我持續進化的方法;礙於時間及的考量,我在美國做最多的是持續進修,就是「大量閱讀」。在這裡我還是想說一句:台灣有很多很好的資源,便宜又大碗!如果你在台灣,一定要好好把握!
人的一生中,最有本錢學習的時候就是「學生時代」。只要把主修的科目唸好、有餘力就去輔修,多餘的時間,就參加課外活動,例如大學必修學分:社團。我自己是這樣:五專唸的是應用外語系,主修英文和日文(日文現在已經忘光),擔任外語系學會會長,在補習班學美式英文會話、西洋文學概論(有夠無聊,現在也忘光)以及英文寫作;二技唸的是應用外語系,輔修國際貿易,在補習班學經濟學、管理學、國文,以及英文寫作;研究所順利轉到商學院,因為一次唸國內外學位,除了補修戀愛學分,沒有多餘時間去專精其他的領域,最後國內外都是拿企業管理碩士,也就是大家俗稱的「MBA」。
有念過「MBA」的都知道,還是只有我自己(那就慘了)?我剛畢業的時候,既使有雙碩士,對於商科的所有領域,也都只有懂一點而已,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、資這六管,沒有一科是專精的。所以,我才藉由「工作的實作」,加上「持續的進修」,去專精自己有興趣,並且會一直保有熱情的領域。
有輸入有輸出,才有持續進化!
出社會後到現階段的我,專精的領域就在「行銷管理」,我運用學生時代的「教科書」、「教授授課精華」、「個案分析」以及持續到現在的「大量閱讀」,當作我專精領域的「輸入」;我再藉由現在工作的商品專案、客戶提案等,又「口述」或「寫作」的方式去做「輸出」。
當你的腦海裡有一定的知識和資訊,它可能在你腦海裡儲存幾秒鐘、一陣子,甚至很難忘記的一輩子,端看輸入的資訊是不是你有興趣並且會一直保有熱情的領域。這是我從文學院轉到商學院實際執行的結果,分享給大家。